功能重塑的人生“修复工程师”——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师团队

走进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的康复治疗大厅,没有手术室的器械碰撞声,也迥异于急诊室的争分夺秒,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盯着患者的关节角度、肌肉颤动,重复着“再来一次”的鼓励,用暖心的陪伴,帮患者重新站起、开口说话、拿起筷子。作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这里的康复治疗师团队,正以专业为笔,在漫长的“重生”马拉松里,执着地为每一位患者扮演着“人生修复工程师”的角色。
KANGFU
01
技术深耕
多维度康复体系的科学构建

在“大康复”理念的引领下,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师团队以“精准评估、个性化干预”为核心原则,精心构筑起覆盖全周期的八大康复支柱——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呼吸训练、理疗治疗、早期康复、儿童康复、针灸推拿。在此基础上,团队聚焦打造神经康复、骨伤康复、运动康复、重症康复四大特色方向,形成驱动功能恢复的“四驾马车”,并依托经颅磁刺激、脊柱侧弯系统性矫正、言语呼吸功能重塑等前沿技术利剑,为每一位患者打造贯穿预防、治疗与重返社会的全链条康复解决方案。
“康复不是简单的‘按摩推拿’,而是基于解剖学、生物力学、神经科学的精准干预。”康复医学中心技师部主任徐鹏领介绍,例如康复黑科技——经颅磁刺激,它被誉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之一,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万能钥匙”,利用无创磁场穿透颅骨,通过精准调控频率,实现对大脑局部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干预,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手段。

康复医学中心技师部主任
徐鹏领为患者康复
02
细节为王
用专业洞察破解康复密码



康复治疗师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在康复治疗大厅里,超声波治疗仪的频率参数根据患者软组织损伤程度精确到0.1MHz;在理疗室内,治疗师跪地调整患者骨盆角度,确保每一个动作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在儿童康复区,治疗师用游戏化训练帮助自闭症儿童建立社交互动,每一块积木的摆放位置都经过行为分析学设计……这些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在团队的每一项操作中。
床边康复:走向患者的“最后一米”
康复的触角不仅限于大厅,更延伸至每一个需要的角落。团队积极开展特色床边康复,治疗师们主动走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等病区,为重症或行动极不便的患者实施早期干预。
86岁的李女士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因严重呼吸困难、无法离床,陷入焦虑与无力。康复治疗师携便携式呼吸训练仪至其床边,通过体位管理、呼吸肌训练、气道廓清技术等一系列技术进行床边康复干预。一周后,李女士呼吸效率显著提升,成功脱离持续吸氧,实现了“在病床上重建呼吸信心”的关键一步。

康复治疗师为ICU患者进行床边康复
在ICU里,46岁的卢先生因重症肺炎气管切开,在康复治疗团队早期重症床边康复的介入下,从被动关节活动到主动床上坐起,从模拟吞咽到成功封管拔管,一步步实现了从“生存”到“生活”的过渡。
03
团队之光
以青春之名,点亮重生之路




康复治疗师团队是一支由33名青年技术骨干组成的康复精锐,平均年龄仅28岁。年轻的他们,为传统康复领域注入了充沛的活力与创新的思维。在康复大厅里,他们不仅是严谨的治疗师,更是用热情感染患者的“活力引擎”——会为患者的进步贴上奖励的星星,用轻松的玩笑缓解成年患者的焦虑,在重复的训练中始终保持着饱满的耐心与笑容。他们将年轻人的敏锐学习能力转化为快速成长的动力,积极掌握前沿康复技术,用“后浪”的奔涌姿态,扛起了守护患者功能与尊严的重任。
他们用扎实的专业功底,将“年轻”书写为“技术高超”的同义词。从利用表面肌电图精准捕捉肌肉的微毫信号,到通过三维运动分析系统优化步态,他们让康复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正是这份对技术的极致追求,让他们能够一次次攻克功能障碍难题,助力患者实现从“无法活动”到“重拾生活”的质的飞跃。
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生命的奇迹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一套深度融合了精准评估、前沿科技与人文关怀的现代化康复体系。这里超越了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正积极践行着“以功能与生活质量为核心”的“大康复”理念。团队用毫米级的精准干预,日复一日的专业坚守,成功重塑的不仅是患者的行走、言语等基本功能,更是他们回归家庭、重返社会的尊严与希望。
正如患者所赠锦旗上的肺腑之言:“医术精诚解病痛,仁心暖语复人生。”——这既是对治疗师团队最真挚的赞誉,也精准概括了康复医学的崇高使命:它不仅是医学的延伸,更是对生命价值的完整重建,在从“治好病”到“过好生活”的征程中,为无数家庭点亮了前行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