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藏不露?“超”神操作!淮安市二院超声医学科专家运用超声造影技术让“魔丸”现原形
以为是“老毛病”?
竟藏着“定时炸弹”!
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超声医学科樊云清主任
靠一双“火眼金睛”和超声造影技术
接连识破肾囊肿恶变的“伪装”
从“看似无害”到“惊险癌变”
精准诊断让患者躲过生死劫
也揭开了“普通囊肿”背后的健康隐患
超声造影
让“囊肿”瞬间“变脸”
“这个我早就查过了,说是普通的肾囊肿,不要紧的。”面对超声屏幕上肾占位,62岁的常女士(化姓)语气平静,显然对这个“老毛病”并未放在心上。然而,一场关乎生命的“隐形排查”才刚刚拉开序幕……
当常女士躺在检查床上,经验丰富的超声医学科主任樊云清发现其右肾下极的异常影像后,并未因患者的“淡定解释”和“既往囊肿诊断”而掉以轻心。“加大增益,发现囊肿内见致密厚分隔,与典型囊肿的无回声特征存在细微差异,必须进一步确认。”正是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她当即建议常女士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以明确病灶性质。
樊云清主任为患者进行
超声造影检查
超声造影检查的过程中,戏剧性的一幕悄然发生。注射造影剂后,动脉期囊壁及囊内分隔高增强现象。“这是恶性肿瘤的典型造影特征!”樊云清主任的心瞬间提起,凭借科室先进的超声造影设备和多年临床经验,她立刻意识到情况远比想象中复杂。
超声影像下常女士的病灶
得益于及时的精准诊断,常女士很快接受了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测结果显示,该病灶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这一结果不仅印证了樊主任团队的判断,更让常女士和家属对超声科医生的“火眼金睛”充满感激。“要是当时真当成普通囊肿放过去了,后果不堪设想。”术后恢复良好的常女士感慨道。
囊肿疯长
专家“鹰眼”揪出破绽
“幸好及时复查,还遇到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然真不知道后续会发展成什么样。”近日,在淮安市二院顺利康复的罗女士(化姓),回想起此次诊疗经历仍心有余悸。
樊云清主任运用超声造影技术
识破病灶“伪装”
一年前,60岁的罗女士在一次体检中通过增强CT检查发现肾脏存在一枚1.4cm×1.4cm的囊肿,当时未明确分类,也未采取进一步处理措施。随着时间推移,罗女士虽无明显不适,但出于健康顾虑,近日专程前往淮安市二院超声医学科进行复查,希望了解囊肿的最新情况。接诊的超声医学科樊云清主任高度重视,考虑到肾囊肿存在潜在变化风险,为罗女士安排了更为精准的超声造影检查。检查过程中,樊主任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仔细观察病灶特征,发现这枚囊肿较一年前已明显增大,尺寸达到2.7cm×2.2cm,且在超声造影下呈现出囊壁高增强,壁厚达4mm——在造影下呈现的这些异常增强让樊主任高度怀疑囊肿已发生恶变。
超声影像下罗女士的病灶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樊云清主任第一时间将罗女士的情况反馈给泌尿外科团队,结合检查报告和患者整体状况,迅速制定了个性化手术方案,并为罗女士成功实施了手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该肾囊肿确实已发生恶变,与樊云清主任此前的判断完全一致。
“肾囊肿看似常见,但并非所有囊肿都‘无害’,尤其存在钙化、分隔、囊壁增厚或实性成分的囊肿,需要警惕恶变可能。”樊云清主任提醒,大多数肾囊肿为良性,但仍有少数会出现性质改变,定期复查,必要时超声造影或CT、磁共振增强是及时发现风险的关键。超声造影安全性高,无肾毒性,可以作为定期复查的选择之一。
“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信号,尤其是高危人群的微小病灶。”樊云清主任在科室病例讨论会上强调。事实上,常女士和罗女士的案例并非偶然,她们的病灶能够被早期发现并接受治疗,不仅展现了超声医学在疾病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广大市民敲响了健康警钟。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三甲综合医院,始终以强大的多学科协作能力和精湛技术实力为支撑,通过不断提升诊疗水平和优化服务流程,为淮安及周边地区百姓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