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淋出“脸红肿”,是过敏?医生:是丹毒,别耽误!
“半夜疼得睡不着,脸上又红又肿,摸上去还烫得吓人,浑身发冷打哆嗦……”回忆起前段时间的经历,55岁的杨阿姨仍心有余悸。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场“意外”竟和几天前一次淋雨有关——原本以为是普通过敏,自行用药两天后症状反而加重,直到就医才知道,自己患上的是比过敏危险得多的“丹毒”。
事情要从一周前说起。那天下午杨阿姨去菜市场买菜,返程时突然遭遇雷阵雨,没带伞的她被淋得浑身湿透,回家后只简单换了衣服,没太当回事。可到了深夜,睡梦中的她突然被脸上一阵剧烈的灼痛感惊醒,伸手一摸,右侧脸颊赫然肿起一大片,皮肤紧绷得像要裂开,颜色鲜红刺眼,温度也明显比其他部位高。更让她难受的是,身体开始不由自主地打寒战,额头也渐渐发烫,“当时还以为是淋雨着凉感冒了,没把脸肿和寒战联系到一起。”
“肯定是秋天花粉多,脸肿是过敏,寒战是着凉,吃点抗过敏药和感冒药就好。” 杨阿姨抱着这样的想法,接下来两天按时服用家里常备的抗过敏药和感冒药,可情况却越来越糟:脸上的红肿不仅没消,反而蔓延得更快了,连眼睛都被挤得难以睁开,灼痛感也越来越强烈,连吃饭、说话都成了负担;寒战更是时好时坏,体温最高时飙到38.9℃,整个人昏昏沉沉没力气。
王云博士与患者沟通
“再这么拖下去不行!” 看着镜子里肿胀变形的脸,加上邻居的反复劝说,杨阿姨终于意识到情况不对,赶紧来到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就诊。
接诊的是皮肤科王云博士。听完杨阿姨“淋雨+脸肿+寒战发热”的经历,再仔细观察她面部的症状——边界清晰的鲜红色肿胀、皮肤灼热紧绷,王云博士很快排除了过敏和普通感冒的可能,初步判断这是丹毒引发的急性感染症状。
“丹毒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肤炎症,和过敏、普通感冒完全是两回事!”王云博士进一步解释,杨阿姨淋雨受凉后,身体抵抗力暂时下降,加上可能之前面部就有微小黏膜破损,让细菌有了入侵“突破口”,两者叠加才诱发了丹毒,而寒战发热正是细菌感染引发的全身炎症反应。考虑到杨阿姨症状已较明显,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引发淋巴结炎、败血症等并发症,王云博士结合她的身体状况,制定了“口服+外用 +静脉滴注”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
王云博士介绍,这套方案以“快速控感染、巩固疗效、缓解局部症状”为核心:通过静脉滴注青霉素快速压制全身感染,缓解发热寒战;搭配口服盐酸克林霉素棕榈酸分散片增强抗感染效果,降低细菌耐药风险;局部则用复方黄柏液湿敷减轻红肿灼热,再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局部感染加重。
规范治疗的效果很快显现:用药第一天,杨阿姨就感觉全身寒战、发热症状消失,脸上的灼痛感明显减轻;坚持治疗3天后,面部红肿范围开始缩小,皮肤紧绷感缓解,终于能正常睁开眼睛;一周后复诊时,脸上的红肿几乎完全消退,皮肤温度恢复正常;继续按医嘱完成口服药和外用药疗程,两周后杨阿姨的丹毒彻底痊愈,脸上看不出丝毫患病痕迹。
“早知道淋雨会引发这么严重的细菌感染,我当时肯定好好处理,也不会自己乱吃药耽误时间!”痊愈后的杨阿姨既庆幸又后怕,反复向王云博士表达感谢。
王云博士提醒
“每年秋季雨水多、气温变化大,像杨阿姨这样因淋雨受凉诱发丹毒的患者并不少见,加上秋季也是过敏旺季,很多人容易弄混症状。” 王云博士特别强调,丹毒的“红”是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常伴随疼痛、发热,而过敏多以瘙痒为主,很少出现剧烈疼痛和全身发热;普通感冒的寒战发热多伴随鼻塞、咳嗽,不会有皮肤红肿疼痛,一旦误判用错药,可能导致感染扩散。
王云博士提醒,秋季外出要注意防范雨水,淋雨后及时更换干燥衣物、保暖驱寒;日常做好皮肤保湿清洁,有足癣、口腔溃疡、湿疹等基础问题的人需及时治疗,避免成为丹毒“诱因”。若出现皮肤突发红肿、疼痛、发热,千万别自行判断为“过敏”或“感冒”,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早诊断、早用对药,才能避免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