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贲门“闸门”终开启!七旬老人POEM术后重享“吃饭自由”
贲门失弛缓
食管“不听话”?
吃饭如“受刑”怎么办?
73岁的张先生在
消化内科乔晓博士的妙手之下
时隔35年
终于完整地吃完一顿饭
近日,73岁的张先生(化名)带着35年沉重的“吃饭难题”,步履艰难地走进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当乔晓博士第一次见到他时,老人骨瘦如柴的身体无声诉说着漫长岁月里食物难以吞咽的煎熬——35年前被建议手术,因外科手术治疗创伤大、恢复慢,且手术费用高,最终张先生选择保守治疗。从此吞咽固体食物时宛如遭遇“无形闸门”的阻挡,反酸频频,常年靠药物和流食维系生命。而就在这个月初,连水都难以通过那道紧闭的“闸门”,张先生终于下定决心寻求最后的希望。
患者钡餐影像
乔晓博士指出,困扰张先生的元凶是“贲门失弛缓症”。通过患者的钡餐影像可见其食管与胃的连接处仿佛安装了一把顽固的“闸门”:食管下括约肌拒绝正常松弛“开门”,食物与液体在食管内堆积如山,难以抵达胃中。
面对这道顽固的“闸门”,乔晓主任团队决定采用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这是一种前沿微创技术,医生在内镜引导下于患者食管壁内巧妙建立一条“隧道”,直达贲门痉挛的肌肉束,对其进行精准切开,从而解除梗阻,重启食物进入胃部的通道。
乔晓博士为患者手术
考虑到张先生年事已高,乔主任联合麻醉科进行充分细致的术前评估,最终在全麻下实施POEM手术。术中,乔晓主任稳定、精准地切开了那层紧紧束缚贲门的环形肌肉束。当那道环形肌肉束被成功切开,意味着那扇在黑暗中紧闭了35年之久的“闸门”,终于被赋予了重新开启的契机。
术后,张先生的生命迎来了久违的曙光,在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下,他的饮食恢复之路循序渐进:从流质,到半流质,稳步向梦寐以求的正常饮食过渡。出院时,张先生握住乔主任的手道:“乔主任谢谢你,我终于可以完整地吃完一顿饭了!”
张先生这场穿越消化隧道的“重生”之旅,不仅疏通了阻塞的食道,更凿开了封闭的生活希望。当食物终于顺畅抵达胃中,生命重获滋养,那被岁月夺走的日常滋味与尊严,也随每一口温热饭菜悄然回归。
我院消化内科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是区域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重要力量,科室长期致力于消化内镜微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为众多复杂消化道疾病患者提供了高效、精准、微创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