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应良红式吸粉”:以“心”换“心”的“流量”!
医者的“流量密码”,非喧嚣热度,而是藏在“心”间的温度。淮安市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6病区主任应良红博士,便以仁心为钥、医术为匙,解锁了患者口中最暖的“流量”——这份“流量”,是危急时的托底,是日常里的关怀,更是医患间双向奔赴的信任。
01
全力施救
他是健康的“守护者”
应良红博士为患者查房
谈及自己那次救治经历,陈女士(化姓)依旧心有余悸。当时她在我院就诊时,突然昏厥倒地,正在坐诊的应良红博士和分诊护士立即赶到现场组织抢救,一场争分夺秒的“生死营救”就此展开,经过8分钟紧张迅速的抢救,多次电除颤及持续心肺复苏,患者才逐渐恢复自主心律,众多医护人员齐心协力,一同将患者转运至急诊抢救大厅。
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即便是对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跳骤停拥有丰富救治经验的应良红主任,面对此例患者的成功抢救,此时也心有余悸。考虑患者心功能不全伴恶性心律失常,虽然此次抢救成功,但仍有再发猝死风险。患者被转至心内科CCU病房后,应良红主任每天都前往查看病情,看到患者病情逐渐平稳,这才放下心来,同时安慰患者家属,让他们对患者的病情充满信心。
应良红博士带领团队
为患者手术
应良红主任团队为患者植入最新的CRT-D型起搏除颤器,患者病情好转,顺利出院。近日,家属送来一封感谢信,信中字里行间充满对我院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真诚感谢你们对我母亲救治的辛勤付出与帮助,我怀着无比感恩的心对贵院表达无限的感谢……”“收到感谢信,非常暖心,患者能恢复健康,这一刻疲惫感全无,感觉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应良红博士感慨地说,体会到了双向奔赴的温暖。
02
暖心关怀
他是医患的“连心桥”
应良红博士指导患者用药
近日,淮安市二院心内科6病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患者丁先生(化名)及其家属专程送来一面锦旗和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字字句句饱含对应良红博士及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更以生动的故事展现了医患之间的深情厚谊。
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丁先生突发急症,血压如脱缰野马般骤升至危险阈值,但子女远在外地,家中仅留二老,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孤立无援的妻子心急如焚,只有拨通应良红博士的电话。电话那头,应主任听闻情况后,没有丝毫迟疑,顾不上外面狂风暴雨,立即驱车前往。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患者家中,仔细查看病情后,又主动护送丁先生前往医院。凌晨的医院,应主任迅速安排检查、凭借丰富的经验精准诊断,随即展开施救。在他的全力救治下,丁先生的病情终于转危为安。那一刻,应主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担当,为患者筑起了坚不可摧的生命防线。
图片
除了专业救治,信中更提到一件暖心的“小事”:某天深夜,丁先生因病毒感染在深夜紧急入院。由于身患糖尿病,他的饮食需要严格把控。然而,深夜时分,医院食堂早已关闭,周边商铺也不见营业,这让丁先生和家人犯了难。应良红博士得知后,根据丁先生的健康需求,在众多外卖中精心挑选出营养均衡、低糖低脂的餐食,并贴心地安排准时送达病区。当温热的饭菜摆在丁先生面前时,二老眼中满是感动的泪水。这一餐一饭,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应主任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份温暖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医患关系,让人感受到家人般的贴心与呵护。
03
真心相待
收获医患“双向奔赴”
“我要特别感谢你们医院的一位医生,他叫应良红,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我每周二都来找他,不然我心里不踏实……”80岁的张爷爷(化姓)刚见到淮安市二院工作人员,话匣子就打开了。几年前,张爷爷莫名感到心慌,在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心脏早搏,建议其前往上级医院治疗。辗转多家医院治疗,张爷爷的症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我院心内科门诊就诊。
“老爷子,您感到哪里不舒服啊?”恰巧当天是周二,坐诊的正是心内科副主任、6病区主任应良红博士,老人来到诊室后,应博士亲切地招呼他坐下,用浅显易懂的话语询问老人的症状,再结合相关检查结果,应良红博士安慰老人:“老人家,您别担心,您的病情并不严重,只要您积极配合治疗,很快就会好转的。”听闻此言,张爷爷焦虑的心情立刻舒缓,随即办理住院手续,接受治疗。
几个疗程下来,老爷子的病情明显改善。住院的那几天里,善于观察的张爷爷发现,应良红主任工作十分认真负责,治疗病人细致入微,交流起来也如春风化雨,让人亲切温暖,从此老爷子就成了应良红主任的“铁杆粉丝”。
张爷爷为应良红博士点赞
“张爷爷,您身体没什么问题,不用每周都来。”“应主任,实话跟您说,一星期不来看看你,我心里不踏实啊!”春去秋来,张爷爷还坚持着自己和自己的约定,有时候看到应主任比较忙,他就坐在门外边,看看应主任坐诊的样子,心里就无比踏实。“这么好的医生,去哪儿找啊?”
他的“流量密码”从不用数据定义:是患者复诊时的安心依赖,是家属致谢时的真挚笑容,是生命重启时的有力心跳。这份以“心”换“心”的“流量”,没有转瞬即逝的热度,只有医者最珍贵的“长效热度”,绵长且温暖,始终在线。